<span class="vcard">Cheng Ching Yin</span>
Cheng Ching Yin

醫理:換位思考 建立同理心 | am730

換位思考 建立同理心 刊載於《am730》,2024 年 2 月 19 日   誰能想像行動不便的病人去看醫生,乘搭交通工具及等候升降機已是兩、三小時以上的事,但見醫生的時間卻不夠十分鐘,還未計算在候診室輪候的時間;有低收入人士有病不求醫,不是因為醫藥費,而是擔心停工一日減少收入,甚至可能被上司警告怠工,因此不敢請假就醫……種種原因將「有病應該看醫生」的「應該」變成「無奈」。社會上弱勢社群在尋求醫療服務時面對許多困難,要讓年輕力壯的醫科生了解他們的需要並不容易。 同理心可引導醫生提供人性化的醫療服務,但要培養同理心卻是知易行難,純粹於課堂上討論未必有成效。最近有一群熱心的港大醫科生主動請纓,設計了一套換位思考的桌上遊戲,透過模擬弱勢社群的角色並為他們做決策,讓參與遊戲的學生可以換位思考,體會弱勢社群的處境並考慮其感受及需要,探討不同弱勢社群面對的醫療挑戰,繼而透過討論,反思日後行醫時應如何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 換位思考,是體諒他人、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指標。藉著參與桌上遊戲,醫科生可代入不同角色,從而練習以他人的立場表達感受。醫科培訓會以不同的方法讓學生有機會換位思考,討論有爭議性的題材,建立正面應對的勇氣,成效有時更為顯著。 陸寶玲博士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講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6%8F%9B%E4%BD%8D%E6%80%9D%E8%80%83-%E5%BB%BA%E7%AB%8B%E5%90%8C%E7%90%86%E5%BF%83/430602  

醫理:超級惡菌 | am730

超級惡菌 刊載於《am730》,2024 年 2 月 5 日   在人口稠密的城市,抗藥性細菌的傳播可帶來嚴重影響——輕微割傷、進食未煮熟食物,甚或接受化療或手術前需服用抗生素以預防細菌感染的病人,抗菌素耐藥性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 皆有可能增加他們細菌感染的風險,嚴重更會危及生命。世衛已把抗菌素耐藥性列為全球十大公共衞生威脅之一,反映問題的嚴重。 當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不斷變種,出現抗菌素耐藥性,用以治療的藥物就會失去效用,令治療變得困難,甚至無藥可醫。不適當或過度使用抗菌素(包括抗生素)會加劇耐藥性情況,因此市民應正確使用和處理剩餘的抗生素。除了共同落實政府制定的「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23-2027)」,也可透過以下方法減緩抗菌素耐藥性問題。 首先,抗生素主要治療細菌 (bacteria) 感染,並不適用於由病毒 (virus) 引起的傷風、流感和咳嗽。此外,不同種類的抗生素針對不同細菌而設,切勿在沒有醫生處方的情況下擅自購買和服用。同時應遵照醫生指示服用,即使病情好轉,也必須完成整個療程,以完全殺滅體內細菌,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 另外,切勿非法銷售或與他人共用抗生素,也不應在未經許可的藥房或在網上胡亂購買藥物,以免服下假冒或含有危險成分的藥物而有損健康。我們亦不應將人類與動物的抗生素交換使用。 最後,不當處置未使用或過期的抗生素不僅影響環境及社區健康,還可能製造「超級惡菌」。然而,本港目前缺乏安全處理過期藥物的措施,因此社會必須制定長遠計劃,確保過期藥物能獲適當處理。我們也應從源頭着手,市民如非必要,應避免服用抗生素。 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可避免公共衛生危機,確保抗生素持續有效,從而保障下一代的健康。 Dr Ria Sinha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講師 …

醫理:冷凍卵子的利與弊 | am730

冷凍卵子的利與弊 刊載於《am730》,2024年1月29日   現今社會不少女士出於各種原因,如教育程度、職業背景或伴侶問題而延遲生育。然而,隨著女性年齡增長,懷孕的機率也會愈來愈低。為了確保不會因晚婚而遇上生育問題,保存生育能力已成為女性關注的重要議題。 冷凍卵子技術的出現為女士帶來希望,為她們日後生育作準備。事實上,保存生育能力的冷凍技術已發展了數十年,起初是為癌症患者而設。由於化療或放射治療有可能損害患者的生育能力,因此醫生普遍會建議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先冷凍保存健康的精子或卵子,以便日後在合適的時候使用。 冷凍卵子的做法引起了一些倫理與道德的討論。例如我們應該如何決定女性凍存卵子的年齡限制,以及卵子能保存多久?哪些人有資格使用這些冷凍卵子?偶爾有新聞報道提到,有經歷更年期的女性利用自己年輕時期凍存的卵子,或使用捐贈的卵子,透過人工生殖技術來懷孕。目前,全球紀錄最高齡的孕婦是一位74歲的印度女性,她使用捐贈的卵子配合試管嬰兒技術成功懷孕,並剖腹誕下雙胞胎。然而,印度社會對於這些高齡產婦所生下的孩子可能面臨的健康與心理發展問題表示擔憂。因此,在2022年6月,當地立法機構通過一項新法律,禁止50歲以上女性接受試管嬰兒治療。 至於如何處理和管理這些冷凍卵子,同樣是關鍵問題。棄置的冷凍卵子可否捐獻供科研使用,或者被允許販售?這涉及到卵子的擁有權和私隱問題,以及對冷凍卵子儲存機構和流程的監督管理。因此,政府需要釐清倫理道德問題和訂立完善的法律框架,以規範冷凍卵子的使用、轉讓和棄置等事務。 顏妙融博士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研究)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5%86%B7%E5%87%8D%E5%8D%B5%E5%AD%90%E7%9A%84%E5%88%A9%E8%88%87%E5%BC%8A/425934  

醫理:看見醫護的眼淚 | am730

看見醫護的眼淚 刊載於《am730》,2024年1月22日   專業醫護人員會在醫院裡哭泣嗎?於1997年在澳洲悉尼3間教學醫院以及新南威爾斯大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五成七醫生、七成六護士及三成醫科生表示自己曾在醫院工作環境中哭過至少一次。受訪者在工作環境中落淚的主因,緣於對垂死病人及其家屬所經歷的苦難產生共鳴。 過去,筆者曾引入虛擬實境技術,讓醫科生以家屬視角感受癌症病人的照顧。當時,有幾位曾經歷摯親離世的醫科生,因受故事觸動而在課堂上落淚。其中一位同學跟我們分享自己與患癌祖母的一張合照:有次這位學生穿上白袍到醫院實習時,剛好被分配到「嫲嫲」住的病房工作。合照中流露長者對孫兒成才的欣慰與喜悅,但亦可隱約感受到年輕人的一絲不捨。對離世祖母的思念,轉化成了這位醫科生當下努力學習人文關懷的動機。 醫護的工作會接觸到病人死亡,有時難免會觸景傷情、勾起自己對生離死別的回憶;同時,醫科生在專業生涯中面對老、病、死的態度,往往會受喪親經驗影響。醫護人員固然要療愈眾生傷悲,但卻不要忘記「眾生」亦包括自己。 當時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這一幅「嫲孫合照」,促成了今天醫學人文課程改進的契機:今年港大醫學院在醫科課程加入有關醫護專業人員面對哀傷的課,由一位資深善別輔導社工以過來人身份講述自己分別在日常工作與摯親離世時面對哀傷的經驗,以此勉勵同學們日後在面對病人離世時,亦請記得關顧白袍下或會落淚的自己。 為成大器、陪伴病人和家屬度過生死,先要好好接納自己的傷悲。 作者感謝故事中的嫲孫二人,以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執業講師田芳女士。 王琦森先生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講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7%9C%8B%E8%A6%8B%E9%86%AB%E8%AD%B7%E7%9A%84%E7%9C%BC%E6%B7%9A/424305  

Is Japan’s Pronatalism Justified? Perceptions, Motivation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s With Social Egg Freezing for Japanese Women

Registration Link: For HKU members / For non-HKU members Lunchtime Seminar Title: Is Japan’s Pronatalism Justified? Perceptions, Motivation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s With Social Egg Freezing …

醫理:外判生仔 | am730

外判生仔 刊載於《am730》,2024年1月15日   不少國家近年出生率持續偏低,人口結構老齡化,各地政府正思考如何提高生育率。有立法會議員提議檢視現時政策,允許本地已婚夫婦尋求代孕(surrogacy)。代孕是指由另一名女士代替別人家庭懷孕產子。然而,作為一種輔助生育科技,代孕在倫理、法律和社會等多個層面備受爭議。目前,本港法律只允許已婚婦女在面臨自身無法自然懷孕、分娩及生育的情況下,才可尋求非商業代孕。 科技的進步為不育夫婦解決了許多從前束手無策的問題。亦有部分女性視代孕為一種生活選擇,基於工作繁忙或擔憂生育影響身材等理由,把生育「外判」給第三方。事實上,這些例子在西方國家屢見不鮮,在亞洲也漸趨普遍。科技為不育夫婦組織家庭和生育帶來曙光,但同時也引發倫理問題和社會隱憂。 2014年,一名泰國代母為一對不育的澳洲夫婦誕下龍鳳胎,但不幸的是其中一名嬰兒患有唐氏綜合症。事實上,在泰國代母懷孕4個月時,醫生已發現其中一個胎兒有健康問題。夫婦要求代母墮胎,只保留健康的胎兒,可是代母因佛教信仰而拒絕墮胎。最終,夫婦選擇只帶走健康的女嬰,把患有唐氏綜合症的男嬰遺棄給代母,事件引起國際譁然。 這個案例揭示了商業代孕中代母可能面臨的不平等待遇、買賣身體、精神與身體負擔等問題,亦成為改革法律的契機,促使泰國當局禁止海外人士以商業性質「買賣子宮」,以避免剝削當地女性。此案例亦提醒我們,在討論以商業或非商業方式開放代孕以提高出生率是否可取之前,應同時考慮當中的倫理或道德問題。 顏妙融博士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研究)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5%A4%96%E5%88%A4%E7%94%9F%E4%BB%94/42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