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paper & Short Articles
-
7 Aug 2023
醫健寶庫:迷幻藥物治療會否成合法精神健康治療? | 東方日報
醫健寶庫:迷幻藥物治療會否成合法精神健康治療? 隨着全球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嚴重,精神科醫生和研究人員重新審視迷幻藥的臨床應用。目前有超過200項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以評估迷幻藥對治療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成癮等精神疾病的成效及安全性。 根據2022年一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單一迷幻藥治療對抑鬱症患者有顯著成效。該項測試涉及10個國家的233名患者,當中30%的抑鬱症患者在單次治療後症狀迅速得到改善,並有效維持3星期。 這並不是迷幻藥物治療首次在精神醫學領域尋求立足之地。在1950年代,迷幻藥曾應用於心理治療,以及輔助治療酗酒和抑鬱症等。儘管當時有逾1,000篇相關的科學論文發表,但在1960年代中期,這些藥物被視為娛樂和享樂主義的象徵,導致科學界對其效用缺乏關注。 迷幻藥雖可放大正向情緒,但也可能加劇負面情緒,如恐懼、焦慮和絕望,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風險。因此,美國和澳洲等國家不允許患者將迷幻藥帶回家,患者必須在密切監測下接受藥物治療。治療師非常重視在藥物治療前後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治療,以協助他們處理心理上的挑戰,促進復原。 澳洲准醫生處方 全球首例 在2023年7月,澳洲成為全球首個批准合資格精神科醫生處方指定迷幻藥的國家,但有關治療的費用高昂,預計一次藥物治療配合數次心理治療約需港幣7.5萬至13萬元不等。 科學家表示,靜觀和冥想練習可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引導患者思想,提升治療效果,而冥想在中國歷史悠久,可能有助迷幻藥物治療的臨床研究。雖然迷幻藥可輔助心理療法或靜觀療法,但不應取代它們。事實上,在沒有適當指導的情況下使用這些藥物,可能會帶來嚴重風險。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嚴謹的研究來審視迷幻藥物治療的安全性和功效,以制訂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Dr Alex Gearin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醫健:醫健寶庫:迷幻藥物治療會否成合法精神健康治療? | 東方日報 | 要聞港聞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odn-20230805-0805_00176_251/
-
1 Aug 2023
醫健寶庫:虛擬實境 讓醫科生親歷家屬哀傷 | 東方日報
醫健寶庫:虛擬實境 讓醫科生親歷家屬哀傷 疫情期間,社交距離政策和醫院隔離措施都間接加劇了臨終病人照顧者的壓力以及喪親的悲痛。去年,本港一名照顧者因不忍患末期肺癌的妻子慘受病痛折磨,涉嫌在妻子同意下協助自殺。當時,被告親自撰寫的一封求情信詳述了他作為照顧者對太太的愛、愧疚與哀傷,令人動容。 預期性哀傷(anticipatory grief)是指家屬由獲悉其至親病情將不可逆轉、而將要面對死亡時所表現的哀傷,包括情緒、生理、認知和行為各方面。上述照顧者當時反覆自責未有及早發現妻子病情,以至想像妻子「要喺醫院一個人離開」而生的惶恐,其實都屬於預期性哀傷的普遍現象。 這位家屬難以撫平的悲痛,令我矢志加強對港大醫科生同理心的培訓。幾年前,美國一對父母在兒子患腦癌期間開發了一款自傳式的虛擬實境,運用病人生前的錄音並以敍事方式,立體地重現家庭在面對5歲兒子臨終前後的悲痛。 嘗試體會椎心之痛 今年,港大醫學院將這軟件融入醫學人文的課堂中,讓學生透過有血有肉的虛擬實境,代入照顧者的視覺,一邊努力給予兒子希望, 一邊壓抑心中的絕望與自責,照顧日益憔悴的病童。至今,已有30多位醫科生以此親身體會末期病人家屬的椎心之痛。 醫生在白袍下也是凡人,在面對病人離世時同樣會感到無助、哀傷。記得課堂上共同經歷完這個約一小時的虛擬實境後,不少同學都眼泛淚光。「因眾生苦,所以大悲;因為大悲,所以大願」—— 在課後的討論環節,我鼓勵同學們接納自己白袍下的哀傷情緒,並與他們討論如何將當天的傷感,轉化為他日行醫時實踐人文關懷的動力。 作者感謝香港大學教學發展補助金資助,以及每位在課堂上慷慨跟我分享自己故事的醫科生。 王琦森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講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醫健:醫健寶庫:虛擬實境 讓醫科生親歷家屬哀傷 | 東方日報 | 要聞港聞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odn-20230729-0729_00176_025/ …
-
24 Jul 2023
醫健寶庫:對病房中潛在的宗教微歧視防患未然 | 東方日報
醫健寶庫:對病房中潛在的宗教微歧視防患未然 幾年前,美國曾討論立法保障以宗教為由而拒絕為某些病人提供服務的醫護人員。換言之,醫生可以違反自己的信仰為由拒絕治療信奉其他宗教、或LGBTQ社群的病人。事件引起廣泛爭議。 香港乃多元文化社會,公立醫院設有基督教院牧部、天主教牧靈部及佛教院侍部,以關懷危疾重症病人的靈性需要,當中以佛教院侍部歷史較短並較鮮為人知。曾有醫科生認為出家人消極避世,質疑佛教心靈關懷是否能夠真正幫助臨終病人。 我們可用微歧視(microaggression)來統稱這些細微到說話者可能未察覺,但藏身於小小的嘲弄與輕視中的歧視行為:2018年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醫護人員對末期病人宗教信仰的微歧視,源於對生命最後階段的靈性議題缺乏認識。 根據《香港癌症策略2019》,醫管局將以病人為本的方針提供全方位服務,而靈性關懷工作者獲醫管局認可為跨專業團體的成員,為癌症病人及家屬提供護理。為此,我們需要改善醫科生對這群「醫院同事」日常工作的認識。 今年,港大醫學院在四年級醫科人文課程,透過放映近年台灣一齣關於三位臨終病人靈性需要的紀錄片《回眸》,輔以瑪麗醫院佛教院侍部主管傳燈法師及前醫務社工的分享,幫助同學了解公立醫院現有的佛教心靈關懷服務,並反思醫護如何尊重不同病人的宗教信仰。 我曾在課堂上問同學:「假設你是腫瘤科醫生,一位跟你信仰不同但相識已久的病人邀請你為他祈禱或誦經,你會應允嗎?如打算婉拒,又會怎樣回應病者的靈性需要?」 醫學人文關懷的課題,有時比醫科試題更刁鑽呢!作者感謝香港大覺福行中心佛教院侍部及台灣大悲學苑支持。 王琦森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講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醫健:醫健寶庫:對病房中潛在的宗教微歧視防患未然 | 東方日報 | 要聞港聞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odn-20230722-0722_00176_064/
-
17 Jul 2023
醫健寶庫:共度孤獨時光 | 東方日報
醫健寶庫:共度孤獨時光 孤獨的定義是在生活中無法達到個人期望可建立的社交關係,而社交孤立是指缺乏社交關係,例如在無可選擇下獨居。孤獨和社交孤立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亦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新冠疫情期間的社交隔離措施亦導致孤獨和社交孤立的個案有所增加。 學院在12年前已開始將靜觀課程納入醫學教育,所有醫科生都需要修讀一定時數的靜觀課,訓練專注力,協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挑戰和壓力,提高情緒調節能力和同理心。 調查:全球四成青年人感孤獨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社交孤立與孤獨有關聯,但是不同的研究卻有不一致的結果。在新冠疫情前,英國BBC的調查顯示,全球高達40%的青年人感到孤獨。在內地,35,254名60歲及以上的被訪者中,31%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 孤獨被認為對健康帶來多種負面影響,包括短壽、心血管疾病、中風和情緒病。孤獨與肥胖、糖尿病和吸煙等均被列為健康風險因素。英國和美國的研究還發現,孤獨是重大的公共衞生問題,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額外的財政負擔。 雖然香港政府沒有收集與孤獨有關的數據,但孤獨在本港亦很普遍。本港一項小型問卷調查顯示,近六成65歲及以上居民的被訪者感到極度孤獨。住在中西區、觀塘和葵青區的人孤獨感最高。 要妥善應對孤獨帶來的健康風險,本港應積極尋求改善方案。首先是採集全港與孤獨有關的數據,繼而因應不同地區的需要提供適當支援。社區醫療和基層醫療應大力推廣社區互助,讓有需要人士得到協助,並且鼓勵和推動社交活動。只要共同努力,我們定可共度孤獨的時光。 Dr Zohar Lederman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博士後研究員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醫健:醫健寶庫:共度孤獨時光 | 東方日報 | 要聞港聞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odn-20230715-0715_00176_026/
-
10 Jul 2023
醫健寶庫:觀自在醫學 紓緩緊張情緒 | 東方日報
醫健寶庫:觀自在醫學 紓緩緊張情緒 靜觀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漸受重視。通過靜觀,醫科生可以更有效地應對緊張情緒和壓力,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能力,從而提升臨床實踐的質素。 港大醫學院在12年前已開始將靜觀課程納入醫學教育,所有醫科生都需要修讀一定時數的靜觀課,訓練專注力,協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挑戰和壓力,提高情緒調節能力和同理心。 靜觀於1979年由麻省理工大學的喬.卡巴金教授創立,他以佛學、瑜伽,及實證科學等理論設計出靜觀減壓課程(MBSR),幫助了很多長期受情緒病困擾的病人。靜觀提倡的覺察、專注、轉變觀點等原則,能有助減壓,減少情緒病的復發。有多項研究指出靜觀治療能為個人及社會節省金錢和資源,對病人、照顧者和整個醫療系統都有裨益。 靜觀練習 伸展身體 除冥想外,靜觀練習還包括伸展運動、情境想像、靜觀進食及靜觀步行等,近年不同的靜觀課程都鼓勵把靜觀融入生活。醫科生多做靜觀練習,培養靜觀的心理狀態,放下內心的執着,能更認識自己,以慈悲的心照顧自己和病人。有時面對人生無法改變的生老病死,也能接納當下處境,用平常心面對。 靜觀並無宗教規範,以靜觀覺察自己,活在當下,以慈悲為懷的信念助己助人,就是當下醫科生最適切的培訓。 陸寶玲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講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醫健:醫健寶庫:觀自在醫學 紓緩緊張情緒 | 東方日報 | 要聞港聞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odn-20230708-0708_00176_026/
-
29 Jun 2023
A Lonely Death During a Pandemic
A Lonely Death During a Pandemic
-
28 Jun 2023
Changing Old Attitudes (HKU Bulletin)
Changing Old Attitudes Age-related bias is a persistent problem within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A teaching project in HKUMed aims to counteract this by adapting photo-elicit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