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S Medical Faculty MEHU
<span class="vcard">medtlit</span>
medtlit

Book Review.

Book Review. A Million Little Pieces — James Frey https://www.amazon.co.uk/Million-Little-Pieces In a recent Medical Humanities tutorial, a final year medical student asked how he, an educated young man …

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生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

病床   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生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 穆琳醫生是香港大學醫學系畢業的內科醫生,目前任職於仁濟醫院。童年時,想當科學家;年紀稍長,想做個生物學家;進入醫學院後,   原本想當精神科醫師,最後在畢業時選擇內科。 她是專業、理性的醫者,並帶著年輕獨具的豐沛情感,在心裡與病人和家屬同傷、共悲。經常有人問:「當醫生的是不是對死亡看得很淡?」但她認為醫護人員對病人之死看似淡泊,不是因為見慣死亡,是因他們沒見慣那位死者;然而對死者的家屬來說,他們確實失去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事實上,習醫以來,最令她深思的並非死亡,而是生命與人性,這也推動著她真誠寫下自己上臨床課、實習及正式從醫後,期間的種種關注、思索,甚至自我懷疑,有些她豁然開朗了,有些困惑仍在尋找答案。 她以「Muk Lam」之名,在端傳媒撰寫「生死觀」、「病房筆記」兩個專欄,如實記錄一名年輕醫者的失落、自省,以及重拾期待。 穆醫生回母校和醫學生分享新書

書與醫 — 一位腦科醫生的視點 Paintings and Medicine

書與醫 — 一位腦科醫生的視點 Paintings and Medicine   古今中外,很多畫家被貼上怪人或天才的標籤,一切難以理解的事情,都被簡單地歸結為他們異於常人。但事實上,他們和一般人的分別,除了優秀的藝術天份外,也許只是比我們多患了幾種疾病。某些畫家的作品特別傾向某種顔色、某種構圖,除了拜出眾的藝術創造力所賜,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身患眼疾,看的世界和常人不同,才造就了獨特的風格;某些畫家的作品擁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這固然是畫家的鬼斧神工,但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身心已經傷痕累累,顧影自憐,唯有把深沉的情緒抒發在畫;又例如,畫家的一些奇異行為,普通人以為只是鬼才特有的出位舉動,但原來可能是憂鬱病或精神病的蛛絲馬跡。 黃震遐醫生是香港大學內科名譽教授。他同時也是一位業餘的藝術愛好者和評論者。本書(三聯書店,2014)從醫學的角度出發,抽絲剝繭,探討顏料和畫筆背後的真相,為鑑賞名家名畫增添一個新的角度。

醫學人文札記 — 弦外之音覓知音

醫學人文札記 — 弦外之音覓知音 陳選豪醫生,羅思敏醫生合著 (明窗出版社2017) 醫學人文源遠流長,可追溯至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及中國古代醫藥先賢如扁鵲、華佗等,無奈受到繁重的工作量及現實環境所限制,導致不少醫患關係流於淺層次的公式化水平,有時候缺乏了其獨特及情感上的交流,甚為惋惜。病人所面對的痛苦、孤獨、害怕、絕望和被歧視,究竟屬於哪個專科的範疇去體會呢?醫護人員和病人之間的關愛、陪伴、希望、互信和尊重,又應該歸納到哪個專科的領域去教育呢?本書收錄了兩位紮根社區的家庭醫生於過去數年的報紙專欄文章及其他行醫札記,通過每段改篇自萬家燈火的真實經,嘗試反思醫學真諦,回歸人,拋磚引玉,緣聚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