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vcard">Cheng Ching Yin</span>
Cheng Ching Yin

醫理:本港傳病媒介疾病——積極防蚊守健康 | am730

本港傳病媒介疾病——積極防蚊守健康 刊載於《am730》,2024 年 3 月 11 日   蚊子不但擾人,還可傳播嚴重疾病。氣候變化擴大了病媒蚊種的活動範圍,增加瘧疾、寨卡病毒等疾病的輸入風險。因此,了解傳病媒介疾病的風險、病徵和預防方法對保障市民健康至關重要。 在本港,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的主要病媒蚊分別是白紋伊蚊 (Aedes albopictus) 和三帶喙庫蚊 (Culex tritaeniorhynchus)。叮咬過感染病毒宿主的雌蚊會帶有病毒,並透過叮咬其他人將病毒傳播。 登革熱的病徵與流感相似,包括高燒、嚴重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噁心、嘔吐及出疹,潛伏期為4至7天。有些患者沒明顯病徵,有的則病徵輕微,如只有發熱及出疹,多在一周內康復;但若染上重症登革熱 (又稱登革出血熱),則可導致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日本腦炎由過濾性病毒引起。患者一般在被蚊子叮咬5至15天後出現病徵,包括發高燒、頭痛、頸部僵硬、神志不清、昏迷、抽筋、痙攣性癱瘓等,甚至死亡。約三成重症病例是致命的,許多康復者亦可能出現長期的神經系統問題。 以下方法可避免蚊傳疾病:一、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 (DEET) 或派卡瑞丁 (picaridin) 等有效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兒童及孕婦須注意驅避劑的濃度)。二、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進行戶外活動;並穿上完全遮蓋足部的鞋往叢林地區。使用行人徑,避免穿過草叢或樹叢,並在空曠的地方休息。三、定期為花瓶換水、清理花盆底積水及修剪植物。同時,緊蓋貯水器皿,妥善處理垃圾及蓋好垃圾桶,以防蚊蟲滋生。最後,如須到傳病媒介疾病流行的地區,應在出發前兩個月諮詢醫生是否需要接種相關疫苗或服用預防藥物,晚上則盡量使用便攜式蚊帳。如外遊後身體不適,應盡快求醫,並告知醫生旅程中曾否被蚊叮咬等細節。 Dr …

醫理:踏著歷史的軌跡 | am730

踏著歷史的軌跡 刊載於《am730》,2024 年 3 月 4 日   醫學發展的歷史不僅揭示其演變,從過去的某些片段,還可看到社會的變遷。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都是由人類創造,再經歷長時間演變而成。盡管香港的土地面積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醫學的史蹟卻俯拾皆是。 以古鑑今,歷史其實提供很多有趣的資料,然而大部分醫科生是理科出身,對歷史的興趣相對不大,要讓他們學懂從歷史看未來,先要提升他們對醫學歷史的興趣。港大醫學院採取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觀香港醫學史蹟徑,藉著走進過去和現在,了解本港醫學的發展,為迎接未來的醫療挑戰作更好準備。 醫學史蹟徑的參觀路線包括位於半山堅巷的香港醫學博物館,其前身是病理檢驗所。學生還會走過部分太平山醫學史蹟徑,看看全港第一輛救護車的停泊點及目前已成為休憩公園一隅的香港華人西醫書院舊址等。 在短短的導賞中,沒有走過的史蹟還有許多。沿著孫中山先生在港習醫的足印,還可發掘到由香港華人西醫書院首任院長白文信醫生在薄扶林創立的牛奶公司牧場,為當時的市民提供廉價、安全而衛生的牛奶。牧場後來更一度間接讓本港成為亞洲最大的牛痘疫苗出口地之一。而在堅尼地城巴士總站外的東華痘局拱門和奠基石也是本港傳染病的歷史見證。 與醫療相關的史蹟其實不局限於香港開埠初期繁華的港島區:位於九龍的雷生春樓揭示了當年中醫比西醫發達的一段歷史;饒宗頤文化館和翠雅山房亦曾經是一所傳染病院和精神病醫院。史蹟給我們一個說故事的載體,如果能好好善用這些珍貴的資源, 開發不同的導賞路線,可以提升大眾對香港醫療發展的認知,也讓歷史變得有趣。 陸寶玲博士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講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8%B8%8F%E8%91%97%E6%AD%B7%E5%8F%B2%E7%9A%84%E8%BB%8C%E8%B7%A1/434229  

醫理:這個房間不太冷——醫院殮房中的生命教育| am730

這個房間不太冷——醫院殮房中的生命教育 刊載於《am730》,2024年2月26日   筆者在醫學院發展醫學人文教育逾十年,最欣賞的是在醫院殮房中開展的醫學人文課。課程導師陳醫生每天都在一間寒冷的「病房」工作。 陳醫生畢業於港大醫學院,專科是解剖病理學,每天負責解剖遺體及分析細胞樣本。入行近30年、解剖過數百具失去了生命表徵的病人遺體,陳醫生坦言:「周而復始,年輕時曾感到麻木和倦怠,工作似失去了意義。」 迷惘之際,陳醫生在殮房遇上一位「白衣天使」,令他對工作有新的體會。「有天我在會議室,忽然從停屍間傳來一把聲音說:『伯伯,我是醫生,現在來幫你縫合傷口。』」原來這位長者生前進行了開腹手術,遺憾在住院期間傷口還未完全縫合便離世了。外科醫生答應過伯伯家人為他縫合傷口,故此到殮房兌現承諾。 「伯伯,縫合好了!」外科醫生最後這樣說。陳醫生看在眼裏,有所覺悟。「我曾解剖無數遺體,卻從未這樣用心對遺體表達『尊重』,因為我以前覺得自己只是在醫『死』,而生命離我很遠。」當刻,陳醫生悟出要以「無分別」的平等心對待在生或已離世的病人,並從此致力發展以「生死兩相安」為本的殮房服務。 十年來,陳醫生及瑪麗醫院殮房團隊一直與醫學院合辦生命關懷工作坊,安排醫科生親身到殮房參觀,學習醫護人員對家屬及遺體的應有尊重。至今,已有逾千位醫科生曾參與由殮房團隊設計的體驗式學習,從中反思如何陪伴逝者、支援喪親家屬。 道,由人自創。只要用心,一間充滿凍櫃、滿是愁容的房間,亦可以光照未來杏林。 全因殮房團隊在專業中注入人文關懷的溫度,令這個房間不太冷。 作者感謝瑪麗醫院組織及細胞病理部顧問醫生陳雙煒、殮房主任潘俊傑。 王琦森先生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講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原文網址: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9%80%99%E5%80%8B%E6%88%BF%E9%96%93%E4%B8%8D%E5%A4%AA%E5%86%B7-%E9%86%AB%E9%99%A2%E6%AE%AE%E6%88%BF%E4%B8%AD%E7%9A%84%E7%94%9F%E5%91%BD%E6%95%99%E8%82%B2/432360